李宝军主任在沈阳急救中心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上
来源:未知
浏览:26291 次
发布:2016-11-2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急救同仁、 120全体职工同志们
在这清风送爽的金秋时节, 我们在此欢聚一堂, 共同庆祝沈阳急救中心成立 50 周年,在这充满欢乐与喜庆的日子里,我代表沈阳急救中心领导班子、全体职工向光临庆祝大会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远道而来的急救同仁们, 一并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多年来关心支持急救医疗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向在120 创业史中做出贡献的老领导、 老同志, 向辛勤工作在院前急救第一线的全体职工同志们, 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50 年来,沈阳急救中心经历了四个重要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 1989年 120 急救电话正式开通, 同年 7 月医护人员随车出诊,从而结束了长达 20几年只运不救的历史, 实现了院前急救由运输型向急救医疗型的转变; 第二个阶段是 1998 年院内急诊正式开诊, 在坚持以院前急救为中心的前提下, 开辟了一条快速反应、 连续救治和自成体系的急救医疗绿色通道, 探索建立了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一体化的急救医疗管理模式;第三个阶段是 2003 年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急救网络、 急救车辆、 急救装备数量和质量有了较大的提升, 急救医疗事业进入了崭新阶段;第四个阶段是 2008年以来, 在市政府、 市卫计委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 急救医疗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急救装备实现了标准化配置, 大型医疗保障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在保障市民身体健康及沈阳地区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救援、 重大活动的医疗保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50 年来,在市卫计委的大力支持下,在一代代 120 人的共同努力下, 急救医疗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突出表现在八个方面:
1、急救网络逐步完善。目前已形成了急救中心、 急救分中心、 急救站三级急救网络,建立了 10 个急救分中心和11 个急救站,急救站点总数达到了 21个, 实现了二环内市区平均急救半径<3 千米,平均急救反应时间 15~20 分钟, 急救呼叫满足率 87.5%。
2、急救装备大幅度更新。自 1993年以来, 先后购入和更新丰田、 现代、 奔驰、 全顺 V348 等品牌监护型救护车, 目前在线救护车数量达到 111 台。2015年市财政专项投入 2550 万元,为中心配置 1000 余件车载急救设备,使急救车载设备全部实现了标准化配置, 急救装备的数量和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
3、公共卫生职能出色完成。中心成立至今出车转运、 救治患者达 300 万人次, 参加沈阳地区各类突发事件现场救援 3000 次,执行各类医疗保障任务1000 余次, 无偿救治 “三无” 患者 35 万人次; 特别是 2003 年以来, 面对突如其来的 “非典” 、 禽流感、 埃博拉、 MERS 等特殊传染病疫情,急救人员挺身而出、不怕牺牲、 全力救治, 承担了所有留观病例、 疑似病例、 确诊病例的转送任务,充分展现了急救人员临危不惧、 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精神;面对汶川伤员转运、奥足赛、 全运会、 国际马拉松赛事等重大医疗保障任务, 在保证全市日常急救医疗服务的同时, 科学指挥、 全力以赴,以 “零投诉、 零失误、 零事故” 的表现圆满完成任务, 在急救能力、 急救装备、 转运流程、 指挥协作等方面充分体现了沈阳急救中心的专业化和职业化, 多次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表彰。
4、社会公益职能不断拓展。多年来, 中心积极面向社会开展 “急救训练营” 、 “急救知识进校园” 、 “急救知识进社区” 、 120 开放日、 120 志愿者推广等系列活动。2009 年建立急救培训基地,先后对全市各大医院急诊医生及沈城市民开展急救专业技能培训及急救知识普及。截止目前,已培训近 15 万人次, 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及沈城市民的信赖。
5、梯队建设成绩突出。多年来, 中心注重引进和培养实用型人才, 尤其加强医护人员培养,积极开展岗位轮训、进修及各种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救治有效率由过去的 65%提高至现在的 93%, 医护人员由最初的 7 人增至现在的 434 人, 其中博士、 硕士研究生 30余名、 高中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350 余人, 一支以急救医疗为主体的院前院内急救队伍已初具规模。
6、学术地位显著提升。沈阳急救中心作为全国急救中心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 辽宁省急救中心管理分会主任委员单位, 曾多次承办全国、 省内急救学术会议及全省急救技能大赛, 并在大赛中荣获团体及个人奖项, 先后完成科研立项 40 余项, 发表论文 500 余篇。目前已与北方战区医院、 202 医院等合作开展了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等项目,与 10 家省市级医院建立合作关系, 在促进全省院前急救整体水平提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7、急救模式形成特色。1998 年中心探索建立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一体化的急救模式,运行 17 年挽救了无数危重症病人的生命。2015 年 6 月经沈阳市机构编制批准, 院内急诊部分正式成为沈阳急救中心附属医院。目前沈阳急救中心已初步形成了以院前急救为重点, 以急诊、 创伤、 心脑血管、 中毒救治为特色, 集急救、 医疗、 科研、 教学等功能为一体的医疗急救机构;
8、120 文化丰富而厚重。 50 年风雨历程形成了沈阳急救中心特有的文化底蕴, 拥有了沈阳急救中心院徽、 标识、120 之歌、 120 精神、 院训、 院志、 院刊、网站等, 设立了 120 开放日、 实行了准军事化的管理, 120 的文化在工作中得以发扬和传承。
新的历史时期沈阳急救中心将以“服务沈阳、 引领东北、 领先全国、 瞄准国际” 为目标, 以改革和发展为主线, 以满足区域内市民基本急救医疗服务需求为重点,全面优化急救资源配置, 显著提升急救服务能力, 努力构建与沈阳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与市民医疗急救服务相适应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为建设全国一流、 与国际接轨的沈阳急救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十三五” 期间我们重点做好七项工作:
㈠、继续完善急救网络建设
按照 “统筹规划、 整合资源、 合理配置、 提高效能” 的原则, 重点调整和加强二环内中心城区急救网络布局, 加快完善二环外区域的急救网络建设, 实现急救站点分布网格化;拟新建 21 个急救站点, 其中 4 个急救分中心、 16 个急救站, 到 2020 年急救站点的总数达到 41个; 二环内中心城区急救站点平均服务半径<3 公里,其余市区平均服务半径<8 公里, 急救平均反应时间<15 分钟。
㈡、大力推进智慧急救建设
以沈阳智慧城市、 智慧医院建设为契机,全面完善 120 指挥调度系统, 建设卫生应急平台, 将与省、 市卫生平台互联互通, 与沈阳地区医疗机构互联互通, 与市政重要单位互联互通, 实现院前医疗急救无缝隙连接, 有效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
㈢、实现全方位标准化管理
立足院前急救工作特点, 继续实施准军事化的管理, 体现急救中心 “急” 和“救” 的特点; 完善优化出诊流程, 新建急救站点整体部局、 设施配置全部实行标准化; 全面规范院前急救操作流程和服务行为, 加强日常标准化服务监督质控力度, 强化急救人员急救意识和规范意识, 大力提升急救效率和服务质量。
㈣、继续提升整体综合实力
建立具有沈阳特色的立体救援模式, 即空中、 水面和轨道交通等立体救援体系, 实现救援能力全覆盖, 提升沈阳 120 整体救援能力; 加强培训基地规模化建设,引进国际先进培训课程, 提升急救导师教学能力, 扩展培训基地的服务范围及影响力, 让更多市民掌握自救互救的知识和能力, 努力打造具有现代化、 规模化、 专业化的多功能培训基地; 充分发挥辽宁省急救中心管理分会主任委员单位的作用, 在全省广泛开展学术交流、 急救技能大赛等活动, 为全省急诊急救人员搭建了一个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 继续提升沈阳急救中心在全国的学术地位。
㈤、打造沈阳急救鲜明特点
借鉴国内不同城市管理经验, 进一步优化急救模式, 强化沈阳急救中心与附属医院一体化建设优势; 科学地推进沈阳急救中心附属医院的重点工作, 优化结构、 选拔人才、 拓展服务, 努力打造附属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积极开展急救中心、 附属医院全员突发事件实战演练活动, 以突发事件现场指挥、 医疗救援、协同作战为重点, 有效提升医护人员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现场救援能力, 在应对全市各类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㈥、全面加强急救内涵建设
大力推行制度化和精细化的管理,从制度管理入手,强化管理的“精” 与“细” , 建立具有中心特色、 高效转运的管理体系; 加大全员培训力度, 从医疗质量、 岗位技能、 应急能力等多个方面广泛开展培训, 着力提升急救人员职业素养; 加强 120 文化建设, 采取多种形式扩大 120 的宣传,不断提升社会对120 品牌的认知度和满意度。
㈦、有效推进急救梯队建设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继续强化急救队伍梯队建设, 为中心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有计划地选拔优秀年轻医护人员进修学习, 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梯队; 以医护人员职业技能培训考核为重点, 选拔优秀人才、 夯实业务基础、 提升业务技能; 鼓励专业技术人员报考硕士、 博士研究生, 大力推进中心科研工作, 与省市级医院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积极推广和引进国内外先进的院前急救新技术, 提高救治成功率。
同志们: 回首往事, 我们骄傲而自豪, 展望未来, 我们任重而道远,因为我们选择的是急救这一光荣而神圣的事业, 我们肩负的是救死扶伤的使命,我们守护的是沈城市民的健康, 我们承载的是 120 人的希望! 成绩和掌声只代表过去, 智慧与坚韧将铸就未来。我们坚信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各界朋友的热情帮助下, 在全体 120 人共同努力下, 沈阳急救中心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急救医疗事业将会更加辉煌!
50 年来,沈阳急救中心经历了四个重要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 1989年 120 急救电话正式开通, 同年 7 月医护人员随车出诊,从而结束了长达 20几年只运不救的历史, 实现了院前急救由运输型向急救医疗型的转变; 第二个阶段是 1998 年院内急诊正式开诊, 在坚持以院前急救为中心的前提下, 开辟了一条快速反应、 连续救治和自成体系的急救医疗绿色通道, 探索建立了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一体化的急救医疗管理模式;第三个阶段是 2003 年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急救网络、 急救车辆、 急救装备数量和质量有了较大的提升, 急救医疗事业进入了崭新阶段;第四个阶段是 2008年以来, 在市政府、 市卫计委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 急救医疗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急救装备实现了标准化配置, 大型医疗保障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在保障市民身体健康及沈阳地区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救援、 重大活动的医疗保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50 年来,在市卫计委的大力支持下,在一代代 120 人的共同努力下, 急救医疗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突出表现在八个方面:
1、急救网络逐步完善。目前已形成了急救中心、 急救分中心、 急救站三级急救网络,建立了 10 个急救分中心和11 个急救站,急救站点总数达到了 21个, 实现了二环内市区平均急救半径<3 千米,平均急救反应时间 15~20 分钟, 急救呼叫满足率 87.5%。
2、急救装备大幅度更新。自 1993年以来, 先后购入和更新丰田、 现代、 奔驰、 全顺 V348 等品牌监护型救护车, 目前在线救护车数量达到 111 台。2015年市财政专项投入 2550 万元,为中心配置 1000 余件车载急救设备,使急救车载设备全部实现了标准化配置, 急救装备的数量和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
3、公共卫生职能出色完成。中心成立至今出车转运、 救治患者达 300 万人次, 参加沈阳地区各类突发事件现场救援 3000 次,执行各类医疗保障任务1000 余次, 无偿救治 “三无” 患者 35 万人次; 特别是 2003 年以来, 面对突如其来的 “非典” 、 禽流感、 埃博拉、 MERS 等特殊传染病疫情,急救人员挺身而出、不怕牺牲、 全力救治, 承担了所有留观病例、 疑似病例、 确诊病例的转送任务,充分展现了急救人员临危不惧、 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精神;面对汶川伤员转运、奥足赛、 全运会、 国际马拉松赛事等重大医疗保障任务, 在保证全市日常急救医疗服务的同时, 科学指挥、 全力以赴,以 “零投诉、 零失误、 零事故” 的表现圆满完成任务, 在急救能力、 急救装备、 转运流程、 指挥协作等方面充分体现了沈阳急救中心的专业化和职业化, 多次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表彰。
4、社会公益职能不断拓展。多年来, 中心积极面向社会开展 “急救训练营” 、 “急救知识进校园” 、 “急救知识进社区” 、 120 开放日、 120 志愿者推广等系列活动。2009 年建立急救培训基地,先后对全市各大医院急诊医生及沈城市民开展急救专业技能培训及急救知识普及。截止目前,已培训近 15 万人次, 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及沈城市民的信赖。
5、梯队建设成绩突出。多年来, 中心注重引进和培养实用型人才, 尤其加强医护人员培养,积极开展岗位轮训、进修及各种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救治有效率由过去的 65%提高至现在的 93%, 医护人员由最初的 7 人增至现在的 434 人, 其中博士、 硕士研究生 30余名、 高中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350 余人, 一支以急救医疗为主体的院前院内急救队伍已初具规模。
6、学术地位显著提升。沈阳急救中心作为全国急救中心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 辽宁省急救中心管理分会主任委员单位, 曾多次承办全国、 省内急救学术会议及全省急救技能大赛, 并在大赛中荣获团体及个人奖项, 先后完成科研立项 40 余项, 发表论文 500 余篇。目前已与北方战区医院、 202 医院等合作开展了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等项目,与 10 家省市级医院建立合作关系, 在促进全省院前急救整体水平提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7、急救模式形成特色。1998 年中心探索建立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一体化的急救模式,运行 17 年挽救了无数危重症病人的生命。2015 年 6 月经沈阳市机构编制批准, 院内急诊部分正式成为沈阳急救中心附属医院。目前沈阳急救中心已初步形成了以院前急救为重点, 以急诊、 创伤、 心脑血管、 中毒救治为特色, 集急救、 医疗、 科研、 教学等功能为一体的医疗急救机构;
8、120 文化丰富而厚重。 50 年风雨历程形成了沈阳急救中心特有的文化底蕴, 拥有了沈阳急救中心院徽、 标识、120 之歌、 120 精神、 院训、 院志、 院刊、网站等, 设立了 120 开放日、 实行了准军事化的管理, 120 的文化在工作中得以发扬和传承。
新的历史时期沈阳急救中心将以“服务沈阳、 引领东北、 领先全国、 瞄准国际” 为目标, 以改革和发展为主线, 以满足区域内市民基本急救医疗服务需求为重点,全面优化急救资源配置, 显著提升急救服务能力, 努力构建与沈阳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与市民医疗急救服务相适应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为建设全国一流、 与国际接轨的沈阳急救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十三五” 期间我们重点做好七项工作:
㈠、继续完善急救网络建设
按照 “统筹规划、 整合资源、 合理配置、 提高效能” 的原则, 重点调整和加强二环内中心城区急救网络布局, 加快完善二环外区域的急救网络建设, 实现急救站点分布网格化;拟新建 21 个急救站点, 其中 4 个急救分中心、 16 个急救站, 到 2020 年急救站点的总数达到 41个; 二环内中心城区急救站点平均服务半径<3 公里,其余市区平均服务半径<8 公里, 急救平均反应时间<15 分钟。
㈡、大力推进智慧急救建设
以沈阳智慧城市、 智慧医院建设为契机,全面完善 120 指挥调度系统, 建设卫生应急平台, 将与省、 市卫生平台互联互通, 与沈阳地区医疗机构互联互通, 与市政重要单位互联互通, 实现院前医疗急救无缝隙连接, 有效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
㈢、实现全方位标准化管理
立足院前急救工作特点, 继续实施准军事化的管理, 体现急救中心 “急” 和“救” 的特点; 完善优化出诊流程, 新建急救站点整体部局、 设施配置全部实行标准化; 全面规范院前急救操作流程和服务行为, 加强日常标准化服务监督质控力度, 强化急救人员急救意识和规范意识, 大力提升急救效率和服务质量。
㈣、继续提升整体综合实力
建立具有沈阳特色的立体救援模式, 即空中、 水面和轨道交通等立体救援体系, 实现救援能力全覆盖, 提升沈阳 120 整体救援能力; 加强培训基地规模化建设,引进国际先进培训课程, 提升急救导师教学能力, 扩展培训基地的服务范围及影响力, 让更多市民掌握自救互救的知识和能力, 努力打造具有现代化、 规模化、 专业化的多功能培训基地; 充分发挥辽宁省急救中心管理分会主任委员单位的作用, 在全省广泛开展学术交流、 急救技能大赛等活动, 为全省急诊急救人员搭建了一个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 继续提升沈阳急救中心在全国的学术地位。
㈤、打造沈阳急救鲜明特点
借鉴国内不同城市管理经验, 进一步优化急救模式, 强化沈阳急救中心与附属医院一体化建设优势; 科学地推进沈阳急救中心附属医院的重点工作, 优化结构、 选拔人才、 拓展服务, 努力打造附属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积极开展急救中心、 附属医院全员突发事件实战演练活动, 以突发事件现场指挥、 医疗救援、协同作战为重点, 有效提升医护人员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现场救援能力, 在应对全市各类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㈥、全面加强急救内涵建设
大力推行制度化和精细化的管理,从制度管理入手,强化管理的“精” 与“细” , 建立具有中心特色、 高效转运的管理体系; 加大全员培训力度, 从医疗质量、 岗位技能、 应急能力等多个方面广泛开展培训, 着力提升急救人员职业素养; 加强 120 文化建设, 采取多种形式扩大 120 的宣传,不断提升社会对120 品牌的认知度和满意度。
㈦、有效推进急救梯队建设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继续强化急救队伍梯队建设, 为中心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有计划地选拔优秀年轻医护人员进修学习, 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梯队; 以医护人员职业技能培训考核为重点, 选拔优秀人才、 夯实业务基础、 提升业务技能; 鼓励专业技术人员报考硕士、 博士研究生, 大力推进中心科研工作, 与省市级医院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积极推广和引进国内外先进的院前急救新技术, 提高救治成功率。
同志们: 回首往事, 我们骄傲而自豪, 展望未来, 我们任重而道远,因为我们选择的是急救这一光荣而神圣的事业, 我们肩负的是救死扶伤的使命,我们守护的是沈城市民的健康, 我们承载的是 120 人的希望! 成绩和掌声只代表过去, 智慧与坚韧将铸就未来。我们坚信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各界朋友的热情帮助下, 在全体 120 人共同努力下, 沈阳急救中心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急救医疗事业将会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