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健康讲堂 > 科普文章
人才招聘
科普文章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系列科普知识讲座之中医中药篇(四)

来源:本站整理        浏览:22245 次        发布:2021-08-19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围绕“增进群众健康福祉、共建共享健康沈阳”的工作目标,2021年2月,沈阳市印发《沈阳市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实施方案》。为了更好落实方案要求,进一步普及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不断扩大健康知识普及的覆盖面,引导群众建立正确健康观,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即日起,沈阳市卫生健康委...

四、艾灸养生小常识

(一)艾灸治病养生的三大原理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系列科普知识讲座之中医中药篇(四)

艾灸具有防病治病、养生延年益寿之功效, 是一种简单易行并且切实 有效的治疗方法。艾灸是使用易燃的艾绒或一些药物在人身体疼痛部位或者穴位处进行烧灼、温熨。经过一定的灸火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从而起到协调阴阳、调和气血、温通经络、扶正祛邪的作用,最终达到防病治病、美容养生的目的。

1.艾灸疗法是在人体的特定部位通过艾火刺激,从而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在进行艾灸治疗时,施灸点皮肤外温度可高达130℃左右,皮肤内温度最高在56℃左右。艾灸刺激会涉及皮肤的浅层及深层,在这种温热刺激作用下,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从而增强局部的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以有效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痉挛;可以提高局部皮肤的组织代谢能力,从而促进血肿、瘢痕、水肿、粘连、炎症吸收,其温热刺激作用就会发挥得淋漓尽致,促进渗出物等病理产物的消散、吸收,同时还可以和人体功能会产生 相互激发、相互协同的效果,从而增强汗腺分泌能力,有利于代谢产物的排泄:还可以抑制大脑皮质扩散,从而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具有一定的镇静与镇痛作用。此外,艾灸的这种温热作用还能促进药物的吸收。另外,艾灸还具有近似红外辐射作用。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系列科普知识讲座之中医中药篇(四)

2.经络学说是灸疗学的理论基础。人作为一个整体,各部分功能都是互相协调的,主要是通过机体的自控调节系统来实现的。其中皮部起着接收器和效应器的作用,经络起着传递信息和联络的作用,头脑对身体所接收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分析,经络是一个多层次、多功能形态的调控系统。
3.艾灸疗法可以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双向调节特征。这是因为在穴位上施灸时,不仅仅刺激了穴位本身,还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的功能,更好地发挥气血和阴阳的整体调节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激活皮肤中的某些神经末梢酶类物质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从而对疾病的治疗有着良好的调节作用。
从上述的原理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艾灸的作用原理,就是将燃烧产生的热量传递到人体的经络系统,充分调动人体的免疫功能,最终作用于人体上的各个病变部位。这种多元化的状态调整,在相互协同相互激发的作用下,在治疗上产生疗效倍增的效果。

(二)艾灸的六大功效是什么?

中医艾炙疗法可以治疗较常见的一些病。艾灸具有调理气血的作用,不但可以疏理气机,痛,也可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艾灸具有神奇的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调节阴阳、回阳救逆、防病保健等六大功效。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系列科普知识讲座之中医中药篇(四)

1.通经活络

中医认为,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身体各部分的重要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因而经络通畅,则利于气血运行。一些寒湿邪气往往导致经络闭阻,从而诱发疾病。艾灸可通过经络温热机体穴位及其经脉,从而活络血气,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等引起的各种疾病。

2.行气活血。

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的基本物质,气、血的调养对女性来说尤为重要。只有在气血充足的条件下,人才可以保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艾灸具有调理气血的作用,不但可以疏理气机,还可升提中气,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3.祛湿散寒。

中医认为,血遇热则行,遇寒则凝,因而侵犯身体的寒气将会阻碍气血的运行,从而引发一系列疾病。艾灸可以通过对经脉进行温热刺激,从而起到温经通络、散寒除痹的作用,以利气血顺畅运行。

4.调节阴阳。

中医认为,人体阴阳平衡,表示身体健康,而阴阳失衡会引发人体各种疾病。通过艾灸疗法,可以达到调节阴阳、补益身体的作用,最终使其恢复平衡,改善身体健康状况。

5.回阳救逆。

中医认为,阳气虚弱不固,轻者下陷,重者虚脱。正所谓“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古书有载:“气阴两脱急取神阙、 关元艾灸以回阳救逆。”艾灸有回阳救逆的作用。艾叶性属纯阳,火本属阳,两阳相合,可益气温阳,升阳举陷,扶阳固脱。

6.防病保健。

医学证明,艾灸法可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可加速机体中某些抗体的产生,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同时艾灸法还能有效改善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有效预防和治疗疾病。
正是艾灸的这种调和气血、驱寒扶正的作用,使其可以有效地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系列科普知识讲座之中医中药篇(四)


(三)艾灸究竟适合哪些人?
现代人由于生活压力大,大都处于亚健康状态。而艾灸作为养生防病的新潮流,其简单易行又疗效显著,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艾灸的适用范围比较广泛,不过根据艾灸的疗效与特点,也并不是所有人都适用。哪些人群适合用艾灸治疗呢?下面用一个表格作了具体的介绍。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系列科普知识讲座之中医中药篇(四)

(四)艾灸的这些禁忌不能犯

艾灸效果好,而且操作起来简单易行,艾也比较经济实用。 一般情况下按照正常步骤操作,不会产生毒副作用。不过,艾灸和其他所有疗法一样, 在使用时也是有一定禁忌的。并不是每个部位,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艾灸进行治疗。
1.由于在施灸过程中,是以艾火熏灸,在不留神的情况下,可能会烫伤皮肤。所以一般暴露在外的身体部位,不要直接进行施灸,以防止造成瘢痕,从而影响外在形象的美观。另外,眼球属面部,也不要施灸。
2.对于一些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的身体部位,还有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乳头、阴部等部位均不可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进行施灸。除此之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也不能进行艾灸。
3.一些特殊的状况, 比如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醉酒、大汗淋漓、受到惊吓、恐慌、情绪不稳等均不可使用艾灸。另外,妇女经期应该忌灸,皮肤过敏者也不宜施灸。

传染病、昏迷、高热、 痉挛期间,或机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情况下忌灸。

一些没有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系列科普知识讲座之中医中药篇(四)

在施灸之前一定要注意这些禁忌,做好防范,以免使艾灸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五)艾灸时需知的注意事项


艾灸虽然方法简单,没有什么毒副作用,但在使用的时候也必须谨慎。因为艾灸的特点以及使用原理,需要把握好使用尺度,如找准穴位、注意施灸顺序等。

1.集中注意力,耐心坚持。在施灸的时候要集中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准确的穴位上,从而导致灼伤皮肉。假如想让艾灸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那么就需要长期坚持,只是偶尔施灸效果不太明显。

2.注意体位,找准穴位。根据艾灸需要选择合适的体位,还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疾病找准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在施灸时要注意时间。患有失眠的人要在临睡前进行施灸。不要在饭前空腹时进行施灸,也不要在饭后立即施灸。

4.讲究施灸顺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那么施灸时要讲究穴位顺序,对于其顺序,在古代就有着必要的说明。如《备急千金要方》中说:“凡灸当先阳后阴,先上后下。”《黄帝明堂灸经》也指出:“先灸上,后灸下;先灸少,后灸多。”这就说明艾灸的一般顺序是:先灸背部,再灸胸腹部;先灸上部,再灸下部;先灸头部,再灸四肢。
5.逐渐加量。通常首次艾灸时应该先少量、小剂量使用。可用小艾炷,或缩短时间或减少壮数。之后再逐渐增大剂量。切记不可一开始就 大剂量进行。

6.严防感染。在施灸过程中,可能因施灸不当或局部烫伤,从而产生灸疱。这时一定要注意不要把疱弄破,以防止感染。假如已经破溃感染,那么一定要 及时治疗。
7.注意温度。由于艾灸时,是用艾火进行熏灸,温度比较高,并且我们的衣物质地比较柔软,因而很容易被火点燃。因此,在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艾火落下,尤其是在使用艾炷灸时,要时刻注意防止艾炷翻滚脱落。在使用艾条灸之后,应将艾条燃烧的一头放入瓶内,以便于熄灭。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系列科普知识讲座之中医中药篇(四)

8.做好保暖以及防暑。在施灸时,一些部位需要直接暴露在空气中,所以,冬季要注意保暖,夏季要注意防暑,同时还要讲究室温的调节,并及时通风。
9.要防止晕灸现象。这种现象一般不太常见,但是一旦出现晕灸,就会有眼花、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出汗等症状,严重时还会晕倒。出现晕灸后,要立刻停止施灸,并安静地躺下。这样的情况下还可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10.要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一些皮肤感觉较迟钝的人和小孩,在施灸时,可以将食指和中指放在施灸部位的两侧,以便时刻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这样在不会烫伤皮肤的情况下,还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11.施灸后勿与冷水接触。在艾灸后半小时内注意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艾灸后可以适当提高温开水的饮用量,这将有助于体内毒素的排出,但是要注意绝对不能喝冷水。
由此可见,艾灸时讲究也是非常多的,不管怎样,最终都是让艾灸对我们的身体达到最大的效用。因此,我们要综合艾灸的注意事项,充分合理地使用艾灸。

(六)艾灸时的反应及处理

对于艾灸疗法,每个人的适应能力不一样,有的人可能会感觉良好,不会有什么副作用,但是有的人就反应比较明显。关于艾灸引起的反应,一定要认真进行鉴别。假如了解到这些反应完全是艾灸治疗过程中产生的,没有外界因素的影响,那么就可以将其认定为正常的排病反应。每种排病反应都是体内疾患减轻的表现。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系列科普知识讲座之中医中药篇(四)

因此,我们对艾灸产生的各种反应,通常情况下,应该采取忍耐和任其自然的态度,尽量不要通过药物控制这些身体反应,以免降低治疗效果或出现其他不良反应。不过,假如实在痛苦难忍,或高热持续3天以上不见消退,则可以通过拔罐、刮痧、刺血、温灸盒灸等方式进行缓解。这些方法可给病邪以出路,是因势利导的方法。假如出现剧烈腹泻、高热大汗等症状,应多喝些糖盐水,如不可饮用可以输液。不管怎样,在对待各种排病反应时,应平静、乐观,以顺其自然的态度等待疾患的去除。

在艾灸期间,一定要注意饮食, 不吃刺激性强的食物,尽量清淡饮食,同时也不要过饥或过饱。另外,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很重要,多出去散心,多与人交谈些轻松的话题。艾灸配合适当的锻炼,便可达到超预期的疗效。

(七)怎样从灸感判断病症痊愈程度?

灸感是指被施灸者自我感知的一种气的变化,这种变化根据体质的不同,表现为冷、热、酸、麻、胀、痛、风、寒、凉、痒十种灸感。通过不同阶段施灸表现出来的不同程度,可以将灸感分为艾火循经、正邪相搏、邪气外出三大类。

第一类是艾火循经。这是施灸时出现的初步阶段的动态灸感,也是通过艾火的自动循环作用,促使气血升温、循环运行的良性反应。由于火属于动性,具有走窜功能,所以艾火所表现出的温热灸感也是动态的、多样性的,具有透热、传热、扩热三种形态。这三种温热形态的灸感,使身体可以达到温暖舒适、病感减轻的效果。

第二类是正邪相搏。这时身体会出现麻、胀、酸、沉、痛的感觉,这也就是施灸时第二阶段出现的静态灸感。这个阶段是体内正气与邪气争锋的正常反应。当艾火循经出现温热灸感时,将会激发体内的气血运行,这时就会由于正邪斗争,而导致麻、胀、酸、沉、痛的静态灸感。这种灸感是体内正气逐步生成,并且同邪气相斗争的开始。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系列科普知识讲座之中医中药篇(四)

第三类邪气外出。这是施灸的第三阶段,风、凉、寒就是这个时期出现的动态灸感,是体内正气强,将邪气排出体外的良性反应。经过艾火持续不断地熏灼,从而加速血液循环而增强正气,并将体内的病邪之气排泄出去。这个过程中相应的部位会有一些寒凉的风气逐步排出,这就表明体内的正气开始将邪气排出体外。

灸感与患病时间长短及轻重有一定的关系,一般病情比较轻、患病时间较短的人灸感就会比较强,容易出现;而病重、病久者则灸感就会比较迟钝。有的人在接触艾灸后一段时间内没有产生感觉,这与人的经络敏感度以及体质有关。艾灸本来就是一项长期性的治疗方法,需要通过较长时间的使用才可明显改善体质,在这个过程中,就算不出现灸感,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自身的免疫力,这种渐变式的影响将会让我们在不自觉中获得健康。

文章编辑:健康沈阳推进委员会健康知识普及行动领导小组

视频来源:新华社

文章来源:健康教育中医基本内容、中医教你学养生手册、中医食养保平安手册、各相关卫生医疗机构

文章审校:沈阳市卫生健康服务中心

版权声明 | 法律责任 | 隐私声明 | 急救网络 |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南八马路137号 邮政编码:110006
网址:https://www.024120.org 辽ICP备15000183号-1
CopyRight © 2013-2024 沈阳急救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