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榜样·讲述身边抗疫故事⑧:城市之光·疫然前行
光是什么?它苏醒了这座城市,它融化冰雪,涓滴成海。它以这个宇宙最快的速度,赋予万物生机与活力。2020年,有一束光同样照进我们心里。疫情期间,它承担省、市两级新冠确诊患者的救治任务。
它就是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是守护900万沈城人民生命健康的城市之光。
2020年1月22日,沈阳首例新冠肺炎病例确诊。阻击疫情,唯以行动。具有八十余年历史的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成为了辽宁乃至东北三省的战“疫”定心丸。
逆行者们执起光,聚成火,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沈阳主战场,与时间争分秒,与病毒较高下。医院在接收首例确诊患者后,2小时内完成门诊全面停诊;40小时腾空所有病房楼,迁转近500名在院患者;8天建成临时隔离病房和医务人员休养区,这是六院速度,也是沈阳速度!
让我们共同回顾这段战“疫”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一起来认识这些坚守在沈阳战“疫”一线的白衣战士。
“疫情来了,我要进负压了,家里的事我管不了了。”这是刘洪艳,一位负压病房主任与家人的简单告别,之后便毅然带领整个团队硬核出击,以先锋队的傲然姿态,在第一时间挺立在了抗击疫情的最前线。短短几个小时,她带领团队紧急腾空了所有负压病房,做好了迎战的充分准备。
整整一个星期,她就没能眯上几个小时。高负荷的救治工作,让刘洪艳的心脏出现了问题。她14岁的儿子和她视频时,看见妈妈脸上被口罩和护目镜留下的勒痕,心疼地说:“妈妈,你的脸怎么变成这样了?你的心脏怎么样?妈,我求你了,你回来吧!我想你”刘洪艳强忍泪水说:“妈妈一切都好,你不要担心,你要照顾好自己,做个懂事的孩子,让妈妈放心。”挂了电话,那份母子情深,又不得不割舍的亲情,让蜷缩在角落里的刘洪艳再也绑不住了。这时,对讲机传来了紧急呼叫,她立刻擦干眼泪,再次毅然决然地与战友们回到抗疫一线。可这一去就是五个月,最终,刘洪艳团队达到了“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的目标。他们用无畏与勇敢,责任与担当共同谱写了一曲大爱无疆、护佑苍生的医者之歌!
他叫李兴海,是应急救治分队的指挥员,又是直接面对患者的首诊员。疫情刚刚开始,他第一时间回家收拾行囊,便进入到了负压病房,身为糖尿病患者的李兴海,背包里一半都是降糖药,每天繁忙的工作让他的睡眠时间不到三个小时,他也只是每天趁着休息、脱下防护服的时候,才能注射自己必需的胰岛素。
李兴海的妻子寇颖是六院的一名护士,她也第一时间投入到了战疫一线。当时,李兴海的母亲因心脏病才出院一周,而寇颖的母亲也刚刚做完肺癌手术,家里还有个12岁的孩子。懂事的孩子承担起买菜、做饭及照顾老人的重任。夫妻二人舍弃小家奔向一线,全家人就这样,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疫情不退,我不退”的信念。
面对疫情,身为医者的李兴海说:“党员冲在最前线,什么是前线,现在就是。这一辈子,国家能需要你几回?这个时候不拼命,什么时候拼命?更何况,我守护的,是我的家乡父老。”
她是李娜,沈阳六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战“疫”期间,她每天穿梭在负压病房中。她会在专家查房前先进入病房询问患者的情况,包括前一天饭菜合不合口味,今天身体感觉怎么样,生活上有什么需求,她都会第一时间想办法满足。对于重症患者更是亲自喂水喂饭,把自己每餐的水果送给患者。“我们早一点发现异常,患者治疗就能再快一步。”这是她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一次为了安全转运患者,李娜在两楼之间奔波数十次,忙碌了近13个小时没吃没喝,当晚回到休息室她一下就瘫坐在地上,半天没起来。除了繁重的护理工作,李娜常常与患者交谈,缓解他们孤独、沮丧乃至恐惧的情绪,从身、心两方面为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020年2月8日,一位患者病情突然加重,专家组果断决定进行气管插管抢救,这意味着数以亿计的病毒会随着气溶胶喷溅而出。但为了拯救生命,李娜立即参与紧急抢救,哪怕是被痰液喷溅到面屏上也无所畏惧。在生与死的博弈间,李娜用湿透的脊背抵挡了死神的降临,挽回了患者的生命。
“我是护士长,我有责任第一个冲上去!”身着白衣,力抗死神,李娜用看似羸弱实则坚毅的双肩扛起生命重托,无所畏惧,奋勇前行!
患者们的康复,得益于医生护士的奉献与担当,以及那份救死扶伤的医者仁心。而他们,只是六院抗疫人的缩影。
战“疫”期间,全院上下义无反顾投身救治一线。先后有400余人挺进红区,150余人后勤保障,实行24小时工作制,承担了全省八个城市新冠患者的救治工作,
2020年初,六院用两个月的时间累计治愈89名患者。在2021年初沈阳的第二轮疫情中,更是仅用一月时间,就完成了全部38名新冠患者的救治工作。
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白衣天使,当仁不让。与时间赛跑,与死神争抢,江河万里,岁月沧桑,留下多少不朽的诗行。
在辽沈大地上,有一群身穿白色战袍的勇士,他们用生命和努力,点燃了人们的希望,照亮了沈城的前路,他们是守护900万沈城同胞的城市之光!
来源:沈阳市卫生健康委